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2020-10 黃帝也有睡眠的困擾 (草稿)






哥兒姊妹吉祥:



楔子:在床上打陀螺的年代



記得我從出生到五六歲, 都是跟爸媽一起睡的, 因為是老么, 特別得寵吧?

兒時家裡有兩種床, 兩張古老形式的架子床, 一張在樓下祖母的房間裡, 一張在樓上神明間後, 是大哥的臥房兼書房.  二樓上還有一個十二張榻榻米寬廣的大通鋪.

 

民國四十二年初春, 祖母過身, 大哥必須趕在百日內完婚,  大通鋪床才改成新娘房間, 和另一間四席大的床, 進門擺放大哥的正式書桌還有書櫥, 書櫃兼孩子們的書房, 緊鄰著神明間.



新娘房間有一張六席大, 床角有一座木製雙層被櫥的大明/眠床, 還有足夠空間, 擺上李香蘭電影裡的, 三件式紅色塑膠面沙發, 罩著白色歐洲勾針刺繡的圓形茶几; 衣櫥, 三件頭化妝台, 正中央是橢圓形全身梳妝鏡, 勝家縫紉機 .



在延平北路大稻埕做西藥生意的大哥大嫂, 一年難得在家過夜幾回, 不知不覺新房的大明床, 就讓我們小的幾個蘿蔔頭給進佔. 四個男孩, 冬天兩床墊被, 兩床蓋被, 空間十足. 睡前大的都要講鬼故事嚇人, 小娃就鑽到被底去抓哥哥的腳. 一路鬧到半夜, 起床時也不知道鑽了幾個圈? 頭在哪一個方位了. 爸媽就形容說是: [打陀螺的睡覺方式].    



[黃帝也有睡眠的困擾]



話說民國十八年以前的很久很久。劉銘傳來台灣開鉄路,到故鄉楊梅的路段,大約是跟著縱貫缐公路平行,南下老湖口進入新竹卅府。梅山東街是故鄕商業的發祥地,火車站就設在往照門大溪山區的丁字路口。警察分駐所也在對街,龜山下的小山坡上。



橫向的大華街成為貨物批發集散中心。財貸寶地,人文薈萃。我們家就在那條大街上 ,門牌是楊梅16 番地。隔壁的鍾和貴老先生是軽便鉄路的大股東,輕便路從驛站的梅山東街穿過山路起伏的梅山西街,接上楊梅新屋戰備道路,經水尾、三湖,往伯公崗,接湖口。另有岐線從水尾經老飯店往新屋,和海線的覌音大園等農業鄕村相聯接。市場腹地是很大的,也成就了老楊梅一個臥虎藏龍之地。



民國十八年的前不久,也是戰備的考量 ,鐵路北移六百公尺,遠離一號縱貫公路,略微和楊新路平行,翻山下崗接伯公崗轉新湖囗。梅山東街的火車站,改成鎭公所,稱呼役場,又從公所到火車站的直線上,新建一條新街,就是今日大成路。



當時祖母也支持打造新市鎭運動,投入二層紅磚洋樓的興建計劃。家家戶戶屋頂女兒牆,都有雕龍彩凰的磨石子和交趾燒牌樓,還有商業店招,氣象萬千。一樓的商店走廊, 也是統一的紅磚拱門設計,聼説是請大溪老街,湖口老街的同批師傅打造的。古色洋氣雙秀,到今天仍讓我著迷。我們家門牌是公所往下數的 25 號。



新居喬遷的那一年,我家子輝二哥在新洋房大樓出世。喜氣洋洋,歡喜人家。巧的是我的泰山大人新傳先生,也是民國十八年出生的,岳母鋃妺女士睌一年,三位都是楊梅國小的同班同學。哈哈 ,真是有緣啊!







黃帝也有睡眠的困擾



[黃帝內經: 素問] 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上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下引]



搬來環北路的社區已經十年了. 四房兩廳的格局, 妻請設計師將一房改成兩個固定式大衣櫥, 及衣帽間, 形成兩個臥房, 一間和式書房.



主臥室的床位是座東向西, 床頭背後是盥洗室.

客房床位是座南朝北, 床頭頂著側樑, 設計師巧妙地給包起來, 看不出 . 背後是半開放的洗衣房, 女兒牆上裝有密閉式鋁門窗, 光線, 空氣都很暢通明亮.



我本一覺到天亮的, 可是不知打何時起, 讓床位的問題困擾我多年, 也是引起翻讀 [黃帝內經] 巧遇古人智慧善解的潛在動力.





按:  這本是個較嚴肅的話題, 可是開了頭, 就給無形的舵手, 駛向未知的方向? 也不知何時能寫完? 突然想到先與哥兒姊妹分享這段迷航, 也很有趣.



敬頌   端午佳節   健康快樂



嗣洋上 6/21/ 109  晨 9:30 (趕往南港展場參加老同事端午歡聚)



[文楠回應]



嗣洋兄:



拜讀兄台大作【在床上打陀螺的年代】,巨細靡遺的敘述真是有意思,也能勾起過去諸多的記憶。


雖然離開楊梅有半個多世紀,但是過去種種仍然記憶猶新、恍如昨日,慕然回首驚呼時光匆匆飛逝已過五十餘載矣!



拜讀兄台大作,猶如時光倒流,讓我想起過去【走路上學】的日子。



我的初中、小學都是在楊梅念,但家是住在新竹縣【新鋪鎮清水里】,一個極其偏僻的山溝裏。每天早上上學先要爬過屋後的一座高山,越過山頂之後走進茶園中約一公里半的羊腸小徑,再走到凹凸不平的產業道路(當時是給牛車、耕耘機走的),走完約兩公里的產業道路,再越過小溪再走約半公里的田埂(沿著溪邊走),才走進楊梅通到新埔的楊新公路清水綫的公路上,再朝楊梅方向走到學校(這段公路應該也有四公里)。


每天上下課就得花上三、四小時在走路 ,單程總得花上一個半小時以上如果一路走、一路玩著囘家,單程就要花上兩小時才能回到家。 


小時候家裏窮,我媽早逝(未進小學就過世,是因爲生小妹難產、血崩而過世),家裏僅靠我爸一人種田養育我們六兄弟,所以,我們家一直到我大哥結婚,全家七口都是男生。


就是因爲家裏窮,上學走路走怕了,我們兄弟全都只能考公費的師範學校,或是軍校。


小學六年級畢業要考初中,五年級開始在放學後,另外還有補習課,記得都會補到六點多才放學,每次放學回家我就超緊張,看著太陽西沉、天色漸晚漸暗,有月亮的晚上還好,走到半路就有月光相伴,沒月亮的晚上就要在路邊撿一根竹棍摸黑回家,通常我【偉大的爸爸】會算好時間,一手持煤油燈,一手拿著竹棍來接我 (竹棍 是用來打蛇、打狗防身用的)。


在沒看到燈火之前,自己走暗路,頭皮會發痲,尤其是要經過池塘(傳説淹死過人、有水鬼),走過墳墓邊的羊腸小徑,不單是頭皮發痲,還會讓人冒出一身冷汗。
當看到偉大爸爸的燈火時,心裏的緊張瞬間釋放,救兵來了、頓然不怕了!


這真是畢生難忘的記憶。



在2014年藉著回臺參加由鄭仁芳籌辦梅中畢業五十周年同學會之便,曾經抽空由楊梅徒步,把小時候的【上學路徑】再走了一次,企圖找回少許童年的記憶,四十年的變化顛覆了我的思潮、出乎我的想象,走了一小時多卻只能走到產業道路盡頭嘎然而止,完全找不到【產業道路進入茶園小徑的入口處】,荒煙蔓草蓋滿山、原有小徑滿荊棘,唯有一次的尋根之旅因此被迫作罷、無功而返。



嗣洋兄,依我之見,兄台可以把這些年來的大作收集成冊,作爲回憶錄的一部分耶!



祝各位同學

健康快樂! 

文楠 



SZU YANG Yuan   於 2020年6月21日 週日 上午3:35寫道:



文楠吉祥:



感謝你豐盛溫馨的回應.

聖保羅的永西哥今年八十歲, 是楊梅發成戲院張家集體移民的主將.

前幾年曾聽說過與你共同參加僑務委員的返國會議?

他是巴西客家崇正會的創始會長凝聚僑社第一功臣.

客家親更是張會長的巨大僑社貢獻之一.

詩人宇光鄧幸光主編也是楊中的傑出校友.

如果西班牙僑界也有定期刊物或可相互交流.



我家住街上離梅中十五分鐘步行可及.

有趣的是小學是在鄉下的水美國小也要二十五分鐘左右.

具有挑戰的是: 小學一到六年都是光腳啊走路上學的.

當時是碎石子路面後來才鋪瀝青.

很難忘記: 冬天走在碎石子路面的刺痛;

夏天在燒燙半融化的瀝青路面跳曼波的苦楚

我在睡夢中想寫一遍從新農街一路往下走的同學人家,

來應證六十年來的小鎮滄桑? 也許要三五千字才說得完喔!



至於回憶錄的建議:

從 2005 年開始, 我就以 [洛城書札] 部落格形式, 在雅虎潑出.

後來中華電信收購雅虎部落格改以 [隨意窩] 繼續營運,

我也同時以相同名稱在谷歌潑出.



可以 [洛城書札] 找到我的部落格,

寫了超過七百二十封信, 120 萬字以上了吧.

希望有機會到巴西一遊會晤鄉親喔.

敬頌   健康快樂

嗣洋上 6/27/2020  晨 6:57



[永西回應]



袁主任,陳先生:你們好。



 每次看完回憶錄令人感動不已,如果允許選擇放到我們巴西客家親刊物上、會是讓讀者們一大享受。

  我把此次交談轉傳鄧幸光老師、他是客家親總編。

 希望你們會讃同(沒有稿費的哦)

20多年來免費寄送給巴西客家鄉親閱讀。

謝謝啦!各位大哥們。



張永西 上 6/26

從我的iPhone傳送



永西哥吉祥:



請隨意運用。

永遠健康快樂

嗣洋上6/27 0 時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張永西先生:




可以,如不嫌棄,歡迎採用拙文,但【在2014年藉著回臺參加由鄭任芳籌辦梅中畢業五十周年同學會之便】的段落裏,現在才發現,鄭【仁】芳的仁字,誤置了錯字,請給予更正之後,再行登載。謝謝!



永西兄,請問你的父親或祖父輩,是不是清水里七十幾號的張家、有一百多人的大家族,曾祖父是張木枝,是清水里的里長。若果是,那我們五十年前是鄰居也!

文楠  6/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