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2016-12 老哥兒 見個面 吃頓飯吧


 
[ Masa 連襟的創作 ]
 

哥兒姊妺吉祥:

 

三月, 我回應幾位昔日老戰友的建議, 發起了三月十九日星期六, 下楊梅來歡聚的武林帖, 結果當天只有六人能參加, 起先我同意領頭羊文華延期的建議, 後來看到兩位擬出席者的熱忱, 又改請六位就六位吧? 其實七八個人的餐敘最為理想, 時間更充裕, 大家交流的時間更完整. 菜色也可以準備得更隨心所欲一些.

 

可惜最後又回到文華改期的結論: 這次的聚會, 原應在年終舉辦的, 後來活動多就延到春酒, 大家都很想參加, 如果能夠展期到四月份, 讓大夥兒能及早安排行程的話, 必定更為圓滿啦! 於是 319 就流會了, 哈哈! 這麼點兒小事, 都未必能信手拈來, 舉手成就哩!   

 

吾人見面總是問: [吃過了嗎?]

可見 [民以食為天] 仍根深蒂固在心底.

老朋友見面吃頓飯, 或是為吃飯才見面? 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這不是中國人的專利, 老外見面也要吃飯的, 稍稍不同的是, 為了減少非假日, 影響家庭生活的寧靜, 更多的情況是安排在午餐會議, 那是很乏味的聚會, 主要是受時間的限制, 除了餐前的雞尾酒交誼外, 那所謂的演講, 真的是乏善可陳.

 

老朋友散居各處, 就算是離開職場的, 久久見一次面, 也是不容易的.

就以台北與故鄉楊梅來說, 老哥兒們不論是北上或是南來, 就以上午九點出門的話, 抵達目的地, 十一點是一定要的啦. 沒有安排大夥兒吃頓午餐, 怎麼也說不過去的啊!

 

若改在下午見面, 等大夥兒到齊, 杯茶水, 聊個天, 也到了該吃晚餐的時刻喔. 主事者沒有安排留宿一晚就很失禮了, 怎麼可以沒有餐敘呢?

 

(2014) 年十月我們楊梅初中畢業的三百多位同學, 在故鄉揚昇球場舉辦畢業五十年慶, 國內暨分居各大洲的一百二十幾位回來參加. 之後就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兩次小型餐敘, 並在臉書上開了一個專欄, 旅居美國德州的建築師老同學張仁樹, 見到歡聚的照片後, 每每回應我們在故鄉見面吃飯說:  [ 除了吃就沒別的事可以安排了嗎? ]

 

他當然知道, 吃只是中午那一個半小時的主題, 但之前之後的幾倍時間呢? 老同學們相見歡, 說不完的家小故事, 傳授不完的大小生活體驗, 還有藉機會上街去溜達, 找尋五十年前老街小巷的種種回憶, 滿手香蕉, 橘子, 芭樂最時鮮的水果零食, 擠進姊妹堆裡, 胡亂地湊上幾句好笑的話語, 手裡剝著市場上採集來的戰利品, 勝過莊子與惠子賞魚之樂.

 

仁樹比初中時長大了幾倍, 同學會後回去德州, 時常傳來騎著重型哈雷, 皮衣皮褲, 到處打獵尋找美食的鏡頭, 德州牛仔厚到不行的牛排, 茄汁燒烤的小肋排, 以及各式糕餅甜點都出現在他的手機上, 引得大家垂涎又擔心某人的體重? 哈哈! 還說哩! 誰說吃不重要呢? 雖然不一定是要排在第一順位啊 !

 

有時作為聚會的領頭羊, 就像是請客主人一樣的心情. 從時間, 地點, 參加者的名單, 餐飲內容, 交通, 餘興都要考慮周全.

 

決定時間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二選一,  結果能參加的很可能是一半一半,  就像這回 319 的情況. 所以一開始就指定一個日期, 應該是比較單純的做法, 萬一能夠出席的太少, 改期在意也是可以的, 實在不能來的, 參加下一次的聚會也好啦!

 

地點的選擇, 都是依照以前職場的經驗, 選在曾經的辦公室附近.  所以我們老戰友的歡聚, 幾乎都在信義路, 復興南路, 光復路上. 有兩次我想起來三十幾年前, 在南京西路的天廚北平烤鴨, 大家也留下美好的回憶.

 

那時候外貿協會總部設在中山北路口的民生大樓, 國際貿易圖書館在亞都咖啡樓上, 邊上的85, 就是通往五條通, 六條通, 與天津街, 林森北路等老台北的溫柔鄉連結, 確實是一段溫馨又有趣的年輕歲月.

 

地點選在台北市內, 星期五下班就可以歡暢的相聚, 比較容易湊足三桌兩桌. 尤其現在捷運便利, 大家也都漸漸脫離奶爸奶媽的身分, 孩子大了, 能來的就多了. 這次選在外縣市的楊梅, 需要一天的往返, 家裡牽腸掛肚總是難免的, 所以就較難湊足理想的人數了.

 

我不喜歡老朋友安排在餐廳見面吃飯的活動, 那難得歡聚時間, 將給營業慣例掐得太緊啦! 然而要有一個適恰的場所, 可以做為經常聚會的地方, 實際上也並不容易. 我突然想到某企業的郭董事長, 媒體說在華沙有一座古堡, 如果老哥兒姊妹的聚會, 能夠選在那樣的地方舉辦, 你會想要參加嗎? 哈哈!

 

說到餐飲的內容, 通常不是叫一整桌酒席菜, 就是火鍋. 也曾有很少幾回是去自助餐吃到飽的場合. 但是一整桌菜, 通常合胃口的也只兩三道, 火鍋就更難滿足我的喜好. 吃完了總是滿嘴滿肚子的調味料, 其他真是乏善可陳. 自助餐當然是能夠滿足最多數人的選擇, 但是尚未修練及格的我, 總是吃下平日裡三倍份量的食物, 實在是非常折福的 [ , , ], 餐敘後會有罪惡感哩,  阿彌陀佛, 哈哈!  

 

如今回想起來, 巴西的窯烤餐廳真的是讓人懷念的, 不管你吃多久, 來了多少人, 都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全程豐盛的餐飲服務. 餐廳裡的巴西窯烤當然是有幾十種不同的肉, 即使牛肉通常也有上十種不同部位的分別. 然而親朋好友選擇在自家農場辦窯烤的話, 最常準備的只是牛肉與雞肉三兩種, 連豬肉都很少見, 少許家鄉式的香腸, 也只是點綴爾. 蔬菜只有一種, 就是小芥菜切細與蒜片爆炒後一大盤, 任由取用, 可以吸收油膩. 傳統的沾料也只有一種, 就是番茄, 洋蔥切碎後, 加上檸檬汁, 美國式的沙拉醬, 牛排醬等都是多餘的, 反而是 Tabasco 品味的辣椒醬, 成為外來的奢侈品.

 

我也想起美國加州華人流行的 Pot Luck 每人準備一道食品的聚會方式. 主人準備最精采的主菜與飲料, 大家都不會忙得過頭. 然而參加者自備的每一道菜, 少說也夠三五人甚至十人份的消費, 所以往往十五個人的聚餐, 就會準備超過五十人份的餐點, 多到吃不完, 還要麻煩主人一一懇請, 將剩菜共同處理, 勉為其難的各自帶回家去方休.

 

我還是最喜歡推廣西式大型會議的商業式餐點, 通常午餐是一道濃湯, 一道前菜沙拉, 一道主菜 (), 一道甜點 (或水果), 最後是茶或咖啡, 餐包則自由共應. 晚餐是一道濃湯, 一道前菜, 兩道主菜, 一道甜點, 茶或咖啡. 看起來簡單又豐盛的餐點.

 

我曾經在五年多前, 剛搬來這個社區後, 請幾位老同學來家裡吃飯. 就想實驗簡單但豐足美味的餐飲方式 , 菜只準備了一道洋蔥雞, 一道客家糯米油飯, 一道焢/烘肉. 結果除了從家樂福買的進口雞腿, 涼了以後有些西洋味外, 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講話, 又欣賞到好吃的美食, 一次成功的餐敘, 菜色真的不必多.

 

想起民國六十年代中期, 當我國經濟起飛後, 配合工商發展的活動,公務機關應酬多起來了, 但是薪給尚未相對提高, 許多官方宴會, 或許受到民間的帶動, 都不知覺地競相比賽高檔菜色, 每桌十道以上的菜色, 多的是現富的海參鮑魚絕對吃不完, 形成極度浪費.

 

蔣經國先生為遏制官場餐飲奢靡的壞風氣, 推出梅花餐, 雷厲風行. 不管層級, 所有酒席菜都只能是四菜一湯. 全國官民都奉行不違, 也養成了我國飲食的好習慣達幾十年.

 

後來大陸的經濟起飛以後, 各個地方官員, 也經歷過台灣競吃奢靡官飯, 浪費公帑的現象, 很多省份也都警覺到這股歪風, 中央也曾多次明令改善, 可見有品味的飲食文化, 才是進步社會的行為準則, 吃不飽的噩夢早已遠去, 匡正奢靡浪費才是開明之道.   

 

我喜歡學習燒大菜 , 分量足夠又好吃, 就是可以當作是主菜/大菜.

回想小學四年 (一二年級只讀半天) 的便當盒餐, 幾乎天天都是一樣的荷包蛋與炒高麗菜. 從未感覺過甚麼叫做吃膩了?

 

中學以後哥哥請吃消夜, 也只是一碗兩元的陽春麵, 再多切一小碟豆干, 海帶, 豬腸, 三個人吃得飽足入夢鄉. 高中三年級時以準備聯考之名, 在濟南路校門口外, 吃一碗三塊半的牛肉湯麵當晚餐, 匆匆又心滿意足地回到教室去溫習功課.

 

即使現在參加各機構舉辦的研討會, 午餐便當也是很少分量的飯菜, 但是一兩百人, 甚至更多上幾百人的場合, 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絕少聽到對於餐點不滿意的批評意見. 可見吃很多道菜, 吃分量很多的菜, 絕對不是老朋友歡聚餐敘的必要條件, 如何能夠讓大家將更多的時間相互交流, (辦人) 客雙方都能輕鬆愉快, 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果真如此大家將勇於當發起人, 每一次歡聚都可以 [賓主盡歡], 不會因為餐點是否豐盛等不必要的考慮, 讓聚會成為壓力, 甚至可以稍稍任性地, 說聚聚就聚聚, 只要時間許可, 老朋友見面的次數, 可以大大的增加啦!

 

準此, 我決定了日後老哥兒姊妹們的餐敘: 一道雞, 一道豬肉, 一道魚, 一道時蔬, 就可以說得上是, 章回小說裡說的 [大魚大肉] ! 再加一道客家雞酒, 就是最完美的二十一世紀 [梅花大餐] !

請期待.

敬頌  健康快樂

嗣洋上 3/24/105 凌晨 1:52 am 中壢書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