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2014-16 今天星期幾? 聽到歸鄉的催促聲了嗎?


 
 
哥兒姊妹吉祥:
 

星期一是家裡的清潔日, 姪女介紹的邱女士, 八點半一過就會到大樓服務櫃檯按鈴, 我或妻會下樓去引她上來.

三十四度的高溫, 幸好二十樓上, 門窗開著, 有對流風, 邱女士喝口保特瓶的水, 就開始熟練地展開清潔工作.

她每兩個禮拜來一次, 星期三或是與妻洽訂的其他日子. 七八個月來, 我們都成好朋友了, 東方美人茶加兩片檸檬, 總是剛泡好, 為她倒上一杯解渴潤喉.

 

時間總是日出月落的自然來去, 要不是人類發明了曆法, 誰才懶得去記得今天是星期幾哩?

木匠做家具, 泥水匠蓋房子, 鐵匠製器具, 農人耕田, 老師讀千字文, 縣衙冷清清.

基本上每個人在自己的一方領域, 各自努力著, 直到產品做好為止. 很像越來越時興的短期生涯避難所, 個人工作室 SOHO ?

市集上人來人往, 產品規格說明得很清楚, 交易時間很短, 大多是一拍即合, 日中收市, 各自有非趕回家去過生活不可的理由.

這種自在舒活的日子, 可能會讓一些讀過書的人, 遐想一番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的理想國:

 

[上引]

小國寡民, 有什伯 (軍兵) 之噐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福,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下引]

 

七十年代讀經濟的, 總會記得那位抗議租稅不合理, 在華騰湖畔 (Walden) 遺世隱居兩年兩個月的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我東吳大學的系主任是四川才子, 抗戰前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他堅持自己講授經濟思想史, 兩年課程幾乎都是在講台上踱方步,

講述十八九世紀與近代政治經濟學者的思想精華與生活點滴.

很多同學都怕上他老人家的課, 如今我才稍能體會, 吳幹院長他老先生的用心良苦.

少年風發, 負笈美利堅, 學成歸國, 除在大學講書, 也進入國會殿堂,

不論學術或是經世濟民的理想, 都可以透過國民大會的政治運作加以實現,

這與英法美德: 亞當斯密, 李嘉圖, 賽伊, 馬爾薩斯, 席克斯, 熊彼得…,

先哲的經驗一般. 滿腹理想, 又身居宮廷要職, 何憾之有?

可是怎麼也沒有想到, 大好山河就讓這代人給換了手的.

不可諱言的是: 他們這代菁英是愧對 [富國裕民] 的職責, 才會覆舟的啊!  

 

吳老師除了介紹側身殿堂者, 如約翰密勒外, 也講曾經窮途潦倒的, 如亨利梭羅.

年輕的心, 反而對困境中熬出來的更心儀許多.

我手上這本華騰湖是1998.1.4 在洛杉磯機場候機時買的,扉頁上還註記著:

2005年去波士頓與美東同學見面時, 紹光與張鳳夫婦介紹蔣夫人讀過的衛理學院時, 提到冰心取名的 [慰冰湖], 還與 [華騰湖] 並論. 巧的是當日在哈佛博物館, 正展出華騰湖攝影.

順便提一下: 梭羅是1845.7.4-1847.9.6 在華騰湖隱居的, 他是 1862年過世, 才活了45 歲啊!

高中時曾買過一本今日世界社翻譯出版的 [湖濱散記], 三十年後才得到這 Bill McKibben 導讀的版本哈哈!

可惜, 這本書也同季辛的 [四季隨筆] 依樣地冷寂, 可能要七十以後才能盡讀吧?

 

聯想到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也是有類同 [不必知今夕何夕, 不如歸去兮?] 的想法吧?

取架上王家出版社的 [陶淵明詩選], 翻看 [歸去來兮辭], 再次感動落淚. 書的末頁有一行註記:

[100129 林口長庚與大哥讀詩, 第一次發現桃花源主的窮困, 不伸, 惆悵.]

可如今匆匆, 大哥已離去三載.

 

YouTube 想找李建復唱的 [歸去來兮], 不料最先出現的, 竟然是陶淵明生涯的國畫介紹, 古樸引人不忍離去.

接下來又讓我意外的, 卻是侯德健的版本, 原來當初不得不去國的游子, 是這麼樣的思鄉情切啊?

第一次看到, 聽到這一個版本, 又難忍老淚縱橫, 愚蠢的中國人啊! 為什麼要讓歷史憑添如許的無奈呀!

聽完原著卻匆匆跳過李建復, 進入齊豫的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又是一次充滿意外的邂逅, 這熟悉的旋律, 是出自李泰祥大師的構思, 沒想到歌詞也是侯德健的作品啊這位龍的傳人, 真是不世出的才子啊! 可與李大師媲美呀!

(請哥兒姊妹, 現在就上網去分享一回, 撫慰自己的鄉愁吧?)

 

楊梅初中畢業五十年的歡聚喜慶, 轉眼十月就要來到.

回想2004年四十周年歡慶時, 幾位老師的殷殷寄語: [下次聚會不要相隔太久啊!]

沒想到轉眼又十年將屆, 不禁想珍惜地問一聲自己: [到底在忙些什麼呀?]

想起上個月底, 小學劉老師的告別式, 我寫了封信給他, 有一段是兒時記憶深處的聲音:

 

[上引]

楊梅新街 (大成路) 拱型的洋樓街廊, 是民國十七年肇造的 (: 第二年我家二哥在此出生) , 八十幾年來, 成為孕育地方菁英俊傑的搖籃啊! 記得兒時與兄長共被, 在二樓大明床. 夜深的街廊, 總不時傳來夜難眠的愛國青年, 暢談胸中塊壘, 咄咄的高鬃木屐腳步聲, 響滿著拱廊, 一路蕩漾降坡而下, 去到靜樸的火車站. 其中想必也有老師的筑音吧?,

雖求學工作在外鄉, 每每也能在故鄉街廊下, 與老師巧遇, 匆匆交換短短的訊息與關懷. 那熾熱的眼神, 一直溫暖著學生的鬥志.

如今老師遠行, 晚生也多年不再夜宿故鄉拱廊樓上, 但是那深夜憂國憂民的腳步聲, 將永遠持續敲響著心弦的樂章.  

[下引]

 

散居各處的哥兒姊妹們, 你那兒今天是星期幾啊?

聽到了故鄉老街店亭下, 拱型長廊深夜迴響的高腳木屐聲了嗎?

該是時候, 開始準備行囊, 買棹返鄉了吧?

敬頌  健康快樂  一路順風

嗣洋上  7/17/103 15:48 中壢書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