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2016-34 走訪三位九十歲的家人



 

 

哥兒姊妹吉祥:

 

十二月三日星期六, 我脅下挟著昨天在楊梅大舅子阿炎家書房列印的兩封信,  決定走訪三位九十歲的家人: 埔心四維新村 97 歲的小舅和 95 歲的舅媽, 若時間許可, 再趕去台北東門, 敲響90 歲大嫂家午後的寧靜.

 

上午十一點一刻, 20 樓走出門去,  魯明哲市長時蓋的Sogo 銀河廣場上, 正緊鑼密鼓地布置著下午即將開始的 [青少年向毒品說不] 音樂祭. 燦浪陽光下的中正公園大草坪上, 正在進行新住民典範頒獎活動. 中壢藝術館有第三十四屆桃源/ 園美展, 東西廂兩個展場聯合展出的書法與美術創作, 均頗有可觀, 下星期一定要再來欣賞久一點, 記得秀氣的展覽義工, 還特別叮嚀說: 這回可以拍照喔, 哈哈.  難道以前我用手機偷拍, 曾留下印記嗎? 

 

12:13 分往新竹的區間車在埔心下車,  從火車站前的中興路走過去, 大明戲院仍維持昔日外觀, 但是樓下已經蛻變改裝成明亮的時髦大賣場, 兩度經過都深感驚豔, 埔心人的心胸氣/ 器度確實不凡. 如果當年巴洛克建築城樓式的楊梅戲院也能維持原貌, 樓下還是可以開設銀行, 商場, 那氣派該是故里街上鄉親多大的福氣啊! 都怪鍾和貴伯父家的兩位公子哥兒, 還有我家大姊夫等幾位長者, 沒有歷史的胸懷啊!

 

瑞塘國小校門前的人行陸橋右側, 有一座五六十坪已然傾圯 ( : 音移或埤), 尚存剝落泥牆外殼的日式老建築, 顯然是要拆毀成為即將翻新的工地, 回程一定要爬上橋去, 把整個老屋的身影給拍下來. 這座房子庭院讓我想起故鄉楊梅火車站一側的鐵道部老宿舍, 六十年前, 水美國小老同學昌增和耀松的孩提時代, 應該都曾經在已經讓連年虧損的經營者, 任性廢棄的和式老屋, 留下難忘的歷史記憶.

 

文化路是埔心新舊街市交替的大動脈, 四通八達的通衢要道, 是老市場和新社區經歷過無數次風風雨雨, 因地制宜, 搶建亂蓋的軌跡. 對於時常在故鄉大華街, 復華街老市場徘迴的我, 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走過兩次我就喜歡上其間透著一股說不上來的氣氛, 如果說小說家筆下的感情是某種費洛蒙 ( 按網路上解釋: 費洛蒙 pheromone這個字取自希臘文,意思是:『我身上帶著刺激物』。 費洛蒙也稱為信息素或外激素,是動物界包括人類、哺乳動物甚至昆蟲的激情素. ) , 那麼這老市場散發出來的, 大概是屬於一種變形的, 即將飄逝, 再也抓不著, 拉不回來的青澀鄉愁吧?  容我拍下兩張照片, 看是留不留得住那遠飆的青春歲月.

 

過了五守街, 一排整齊四維新村改建的國宅店面街上, 有幾個迷人的小餐車攤位, 上次我來時買了幾十年來第一次買的紅豆餅, 小舅和舅媽還有印尼看護阿娣都歡吃, 我也吃了兩個, 喜歡. 但是眼前喫茶店騎樓外緣, 是一個塑膠布綑綁遮蓋並不嚴實, 尚未開市的珍珠奶茶? 難道是換人經營了嗎?

 

繼續走下去, 是另一攤高中大學年紀姊妹經營的日本式壽司餐車, 色彩誘人的各種醋飯生魚片組合, 已經擺滿有限的食檯面, 有兩三位食客等候著交易. 我心裡的些微懷疑放下來, 在兩三個店面之外, 不就是飄揚著紅豆餅攤位的旗幟了嗎?

 

那位五十剛過, 年輕略顯福態的媽媽似乎還認得我? 一個店面之外, 就對我搖搖手說還沒開市, 看著她身後站立的弱智大男孩 (: 上回他一言不語, 面露微笑, 認真專注地在煎餅, 讓我印象深刻 ), 還有整齊潔淨尚未點火, 黑亮的四隻生鐵章魚燒式烤盤, 我只好微微笑地走過去, 心想今天沒有小點心讓小舅與舅媽暖暖胃了, 哈哈! 這樣也好, 恐怕這個時刻, 豐盛的假日午餐, 還在老人家肚子裡鼓漲著哩.

 

原來寬廣的新鮮超市停車場邊上, 就是通往舅舅家的永美路445,

雖然上回只是多走了兩個街口, 可此番心理上似乎近捷了許多? 眼前的 192, 再過幾家人, 就來到178弄了. 逆著陰霾雲層偷露臉的一抹陽光, 遠遠的有一位外籍看護, 推著輪椅上的老人家出來散步. 走近十幾步路, 果然是九十五歲的舅媽, 飯後要出門散步了. 可是滿臉堆著笑意的看護, 不像是上個星期/ , 看到過三回的阿娣啊?

  

我掏出手機, 欠著身子上前向舅媽打招呼, 她認得我的臉, 笑著回應我, 邊向身後的看護問我是誰? 我說是大女兒平嬌的同學, 舅媽重複地說了幾句平嬌, 於是擺好了姿勢讓我拍上兩張照片, 才揮手與我告別, 繼續她的午後散步.

 

舅舅家門前剛停下一輛灰色日製轎車, 不是小兒子阿光表弟的黑色四門德國車. 走上前時, 一位五十幾歲的職業主婦正在搬行李, 問我從哪裡來? 我沒見過, 但知道一定是舅舅家的媳婦. 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話, 就笑笑地走進嵌花鋁門的客廳去, 落地玻璃門是開著的, 舅舅聽到媳婦問話聲, 正探出身來查看誰來?

 

上前向舅舅請安後, 客廳裡起身招呼的, 正是方才開車回來的阿謀/苗表弟, 舅舅的長子, 高挑微微發福的身材, 我們也有三幾年沒見面了. 上回就說是剛從銀行退休下來, 門前忙進忙出, 來回提行李的正是他的太太, 還在上班.

 

我邊脫下厚棉質的旅狐休閒式襯衫 (: 這件是岳父生前喜歡穿的), 從埔心火車站一路走來, 短袖的 Hang Ten V領運動衫已經汗透. 一手將上星期採訪小舅寫下十頁的彭家百年紀事交給小舅. 或許是因為背光的關係, 小舅瞇起眼睛翻了幾下, 其中有一張三個禮拜前拍的三人彩色合照, 他看了很高興的說: [阿鵬, 你恁鏘啊!] ( : 客家話誇獎人很能幹, 精采, 很棒時, 會選用鏗鏘有力的鏘來形容.)    

 

等我坐定位之後, 小舅又急急忙忙地述說著他七歲時, 楊梅的火車站, 從原來的鎮公所 (役場), 遷往五六百米外的楊新路與大成路交叉處時, 有許多的工作機會, 外公就引領著大舅與二舅去做工, 可是等到那年的年二十七 (: 農曆12/27, 客語的特殊講法), 大舅承命去領了全家人的工資, 竟然就帶著女朋友到南部去自謀生活, 害那年過得十分慘綠. 這是民國十五年的故事.

 

我匆匆寫到小筆記本後, 又問小舅二姨的名字, 我在上封信裡寫的 [日妹] 好像不確實? 小舅對我差勁的記憶, 有點兒訝異的說: [ 我二姊是阿團姊啊! 嫁到頭重溪葉家的呀, 你怎麼會不記得了呢?]

 

接著小舅又說, 大姊名叫愛妹, 嫁到高雄去, 一直就很少回來. 這又讓我深感意外, 昨天在楊梅和岳母聊起母親的娘家時, 還清清楚楚地說, 小舅家是四男兩女, 怎麼隔了一天, 就變成三女四男了呢? 原來大姨才是外公的第一個小孩, 昨天以前還以為二姨是因為排行第二的哩! 這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 老人家的寶貴記憶, 應該及早記錄下來, 否則今天的疏忽, 就將成為明天的歷史懸案了.

 

舅媽從外頭散步回來了, 進門後親切地和我打招呼, 當然不是叫我的名字, 卻已經把我當自家人那般的告訴我說, 她要去解手了! 我昨天在公共電視看到老人照護的節目, 強調應該儘可能去除 [約束] (: 敷綁也) 的議題, 上星期我曾建議讓舅媽穿尿褲, 減少她起起落落, 疲於如廁之苦. 但是現在知道, 紙尿褲也是一種約束, 目前舅媽還能夠靠輔助器自行移步去上廁所, 如果換成防護巾, 恐怕會減少運動機會, 加速老化.  

 

當場現學現賣式地與舅舅, 阿謀表弟說明我的想法, 然後一致同意讓舅媽在ㄇ 形拐杖以及看護的協助下, 自力走去後屋解手. 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一些, 可是看護陪同出到客廳來後, 臉上堆滿笑意地說: [順便也解完大號了.] 

 

順便向小舅打聽, 原來上星期以前的那位阿娣, 已經服務三年期滿回去印尼了, 眼前這位是三天前才來的, 不但笑容比較多, 更勤奮, 乖巧. 我也恭喜舅舅家找來一位好看護, 這樣大家都可以比較安心了.

舅媽來到客廳後, 不知不覺地就撐著 形拐杖, 往大門移動, 說是要散步去, 我徵得舅舅們同意, 協助舅媽坐上輪椅, 讓看護推出去溜搭. 難得精神這麼好, 出去走走是好的.

 

來到舅舅家的一個多小時裡, 除了說故事外, 舅舅還同我討論右手中指和無名指麻痺, 吃藥近兩年也治不好的問題, 我第一回來訪時 (11/7) 曾告訴他老人家, 可能是坐姿要調整, 避免將手肘撐在單人沙發扶手上, 無意間自己把手肘腕內側的麻筋給壓傷了. 今天舅舅告訴我說, 兩個多禮拜來, 已經有明顯的改善.

 

接著我又和阿謀表弟, 合力調整舅舅在客廳看電視, 瞌睡時常坐的涼椅, 讓腰部盡量坐直起來, 兩腳穩穩地踩在踏板上. 這樣整個身體負擔較輕鬆, 時間久也不容易疲累, 甚至可以避免腰部受傷. 這都是六七年以來和岳父母相處時, 我觀察到的小問題, 卻可能讓老人家帶來大困擾喔.

 

舅舅還說自從三年前白內障手術後, 已經可以不戴眼鏡看報紙, 可是右手麻痺的問題, 還有舅媽意外摔傷大腿骨後, 臥病期間導致逐漸失憶的情形, 讓自己也感到必須十分小心, 盡量減少獨自外出去公園運動的機會, 好像眼睛也不能使久, 否則很容易就會想睡了

 

這時屋外陪著祖母散步的, 多了一位瘦削的年輕人, 是阿光在中央大學上班的大兒子, 我們倆似乎也沒有正式見過面, 他進屋來招呼後, 我立刻為祖孫倆拍上幾張照片. 接著就半客套地聊了起來.  說著說著間, 舅舅眼睛似乎就睜不開了, 平時舅舅都有午睡的習慣, 我就起身, 穿衣, 告辭, 跟舅舅說還要上台北去, 把另一封信送給大嫂看.

 

北上的區間車意外的擁擠, 我從中壢火車站轉國光客運到台北.

意外地遇到台北圓環拆除中說是要重建的場景, 隨手給拍了下來.

九十歲的大嫂, 家裡午後有訪客, 說是離開後正在洗澡時, 我就上門.按了六聲門鈴沒人回應? 把信放在門口, 打電話給阿皓侄兒, 也沒接通. 本想離去, 下到一樓, 警衛說一點四十分就回家來了, 請他電話再次證實, 原來方才在浴室沒聽真切有門鈴響.

 

進到家門後, 照例在大哥靈前一鞠躬, 拉開客廳的窗簾, 打開左右兩扇氣窗, 讓空氣流通, 泡茶, 等倆人都坐定後, 才把兩個禮拜前寫完, 大嫂口述關於姑丈家百年歷史的信, 拿給大嫂審閱. 大嫂眼睛極好, 一下子就進入狀況, 認真地讀了起來, 完全不需要戴眼鏡.

 

大嫂一向都是仔細又客氣的長者, 只見她邊看邊點頭, 我們並沒有將內容提出來多作討論, 最後大嫂只是肯定的說, 把家裡人的故事寫出來, 讓日後小的都知道, 否則等我走了, 就沒有人知道了云云.

 

晚餐是侄兒日前從餐廳帶回來的蛋包飯, 我已經好多年沒吃過了. 濃濃的番茄醬香味, 還有炒進香菇肉絲? 讓我十分懷念, 也正自奇怪著, 從何時開始, 家裡冰箱不再隨時存放可果美番茄醬?

 

敬頌  健康快樂

嗣洋上 12/4/105 20:26 中壢書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