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2015­­-34 二手書的玄想


 

哥兒姊妹吉祥:

商業周刊介紹年輕的侯季然導演拍四十家台灣二手及新書店 , 每家各三分鐘篇幅的微電影集 [書店裡的影像詩], 獲得年度微電影首獎. 我上 Youtube收看了一整晚, 又讓上個世紀, 那熟悉的五十年代二手書店風情, 給感動得熱淚盈眶. 影評說: 前幾年盛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後來又加上夜市美食, 如今更增添了滿溢人文墨香的書店風雅氣息.

 

我們屬於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人, 走過物資極度缺乏, 中華民國對抗貧窮的大時代, 過程中社會群體暴露出若干人性的黑暗面與相當程度的扭曲人格, 讓人民短暫失去了 [免於恐懼的自由], 逛舊書攤買二手三四手書, 成為知識分子或準備成為知識分子的文藝與憤怒青年的精神避風港.

 

回想高中大學時, 面對牯嶺街地攤或是老舊長而深, 昏暗照明的書店, 透著近似霉味的書香, 想像著前一手的圖書主人, 因為國共內戰, 漂洋過海避難而來到台灣, 幾經患難與共的寶貝書籍, 如今卻因為生活的結据, 不得不暫時割捨, 讓它們流落街頭的辛酸與無奈.

 

然而我買的舊書裡, 梳理的盡是民國初年到三十年代, 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脫離皇帝老子的老百姓, 對於新生活滿是浪漫的情懷, 知識分子對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建國方略, 一知半解甚或誤解, 國人將信將疑之餘, 對於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僅只充滿著虛幻憧憬, 對於《建國大綱》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三個階段的用心, 更難了解, 莫說要配合順利.

 

然而共和肇造, 廣袤虛弱的中國卻仍處在軍閥割據, 外國強權勢力盤踞, 中央政府頻頻走馬換將, 實業初創, 財政仍極度艱困, 無力整治國防, 安定社會, 地方政府各自為政, 爭強自保的混亂局勢.

 

年輕學子似乎承襲著梁啟超等大儒, 從帝制過渡到民主的單純喜悅, 以蔡元培校長的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還有清華為思想, 學術中心, 引導著全國知識份子共同營造社會風氣與政治思潮, 然而卻無法掌握國家前進的正確方向?

 

學術界成了象牙塔, 與實際掌管富國裕民國家大計的廟堂政客, 有往來卻無足輕重. 章太炎, 胡適, 徐志摩, 梁實秋, 老舍, 魯迅等, 留日, 留歐, 留美的歸國菁英, 滿腔熱血, 卻是報國無門? 留給後世的除了消極避世的風花雪月, 就是低下農工似乎永無翻身的悲慘歲月紀錄?

 

很久很久以後, 國人仿佛才知曉, 翻天覆地的推翻帝制革命, 並未能帶給國民好生活的原因竟然是, 關係著社會財富分配的 [有土斯有財] 的千年詛咒? 半個世紀之後的海峽兩岸, 記取民國初年的慘痛歷史教訓, 兩岸同時進行翻天覆地的土地所有權改革大實驗. 有的成功了, 有的仍然失敗. 失敗一方又經過了一代人的跌跌撞撞, 摸索到了改革開放的正確路線, 兩岸老百姓才真真正正地可以說, 終於過上了百餘年前, 孫中山先生與一批批願意為人民美好未來, 拋頭顱灑熱血, 犧牲年輕熾熱生命, 誓死爭取 [老百姓當家做主] 的美麗新世界.

 

然而歷史是何其殘酷的啊! 莫言 [豐乳肥臀] 筆下的百年, 竟然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百年滄桑, 但是百姓真實生活裡的百年, 可以是四代同堂的幸福安康, 也可能是斷絕幾代人的流離顛沛啊! 掌握國家機器的經營者, 怎麼可以不戰戰兢兢啊!

 

看完 [影像詩] 才發現, 大導演侯孝賢愛徒, 年輕的侯導拍的這一連串台灣書店微電影, 是應華視連續劇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之邀, 完成的片尾曲. 自然也吸引了我, 想看看這部四十集連續劇的衝動.

 

多年來幾乎已經忘記牯嶺街的地圖, 也絕少去昔日光華商場花市 [新的舊書街] 逛過. 但是兩年來, 我竟然在中壢車站前的 [光南量販店] 一樓文化商品大賣場, 看到一處新型的 [舊書攤]. 是下架的 [新書] 選輯, 時不時也會向挖寶一樣的, 巧遇好書. 這一陣子來已經買下了近百本, 偶爾還能多買幾本當伴手禮, 每本定價都是有趣的 69 , 真正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歡喜.

 

印象中台灣每年出版的紙本新書, 總在五萬種之譜, 但是能在陳列書架待上三個月的, 恐怕一萬種都不到, 有百分之八十新書的下場就是從印刷廠到廢紙回收廠, 然後進入製造再生紙的輪迴中, 在我這代人的眼裡, 這絕對是一種非常大的物質與腦力資源的浪擲, 其嚴重性恐怕比拯救流浪狗還要優先才是. 君不見: 幾乎客家庄自古都有專為燃燒字紙而建的 [敬紙亭], 哪曾見過整卡車整卡車的 [新書], 就那樣進入軋紙機變成紙漿的 [斯文掃地大亂世] ?

 

[書店裡的影像詩] 也拍下書店老闆, 直接到資源回收場, 一本本, 一綑綑地搶救 [被判安樂死] 的書籍文物, 與時間賽跑的緊張, 在大機器間穿梭的驚險, 連我看了都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真是艱辛啊!

 

這讓我聯想到台灣富裕之後, 因為食物生產過剩, 造成食物垃圾的弔詭過程, 每天有上百噸的食物, 成為待處理的垃圾. 然而一方面多數消費者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太多的選擇, 而錯誤投進了廣告中 [垃圾食品] 的濃霧裡, 造成長期營養失衡的亞健康族. 另一方面社會的角落, 仍然長久存在著少數沒有足夠購買力, 不得不排徊在飢餓邊緣的苦難人. 於是有社福機構成立了台灣式的 [食物銀行], 想扮演好食品過剩與社會飢餓邊緣人的橋樑.

 

我也突發奇想過, 面對台灣一方面 [精神食糧] 生產過剩, 另一方面國人卻普遍因為 [精神營養失調] 而浪擲時間生命於電玩, 盲目的網遊, 收看製作與傳送垃圾信件的荒謬現象. 能否也比照 [食物銀行], 建立 [台灣精神糧食圖書文物合作社]. 以每一座人口超過三十萬的市鎮, 設立一座佔地寬廣, 設施簡明流暢, 有大眾交通專線服務的二手圖書展示交易中心.

 

全台灣普設七十家. 一方面解決出版社圖書庫存的壓力, 對於普羅大眾除正規新書店外, 增添享有一處能兼具: 逛書店之樂趣, 大量購買收藏心愛圖書的經濟可能性. 又能大幅度提高兒童與家庭成員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當然全台灣現有的二三四手書店老闆, 享有優先成為 [台灣精神糧食圖書文物合作社] 社員的權利. 由於結合公部門的資源, 若干因為學生人數不足, 必須併校廢校的軟硬體設施, 還有各地的閒置公共造產館舍, 都可以有機會再度登上舞台, 發光發亮, 造福鄉里. 有趣吧? 哈哈!

敬頌  健康快樂

嗣洋上 7/2/104 23:28 中壢書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