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2021-10 一粒種子的成長或消失


 



 

哥兒姊妹吉祥:

 

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二是辛丑牛年的中秋佳節.

國人連休四天假後, 來到收假返回工作上學崗位的日子?

難免南北西東, 甚至國內外奔波. 

 

我們家的 [ 御車 ] 皇后 , 不想與人擠高速路,

下令不回去楊梅拜謁岳母太后.

儘管車程只有十八分鐘.

 

區區在下歡喜拾得一日閒, 暢遊老街溪外,

仍有餘裕向大夥兒請安賀節.

 

祝福   佳節健康快樂 , 家庭圓滿幸福 .

 

這個月份還有十天, 幾個月來問候信,

都是趕在月底的最後一天才寫完傳送出去.

等到大家看到這封信時, 該是九月三十的夜晚了?

 

回想起 1997 年派駐巴西工作後, 第一次返國述職時,

邀請大家學習電腦中文輸入, 之後可以在網路上交談.

幾乎每兩星期都寫一封信問候大家 .

有幾年都超過六十封問候信了, 哈哈!

當時大家也都很勤快地往來問候.

如今大家都更喜歡臉書和  Line , 幾乎無時無刻 .

 

今年的九月, 有一半時間 , 是在被要求防疫隔離中度過的.

 

六月八日夫妻倆啟程去加州防疫,

七月五日先後注射完兩劑 [ 輝瑞 ] 疫苗 .

完成第一步防疫成果, 家人也才放心.

 

我於 5/29  出國前,  寫下一首打油詩, 表明去國的緣由 :

 

[上引]

 

觀音山頭雲雨蓋

甘霖普降應可待

花旗疫苗垂手得

成空萬里尚能耐

 

[下引]

 

去歲年底台灣地區旱象已顯, 當時缺水告急 ,

農田休耕 , 水庫乾涸見底多月. 工業開始限水, 

民生用水也有局部縣市開始輪流供水.

 

心冠疫情突然飆起 , 醫療設備接近滿載 ,

孩子們擔心國內醫療資源不足,  極力勸說,

前往花旗防疫 , 分散國人負擔.

 

孩子代為訂妥機票, 是平時的四倍價錢 .

而且登機必備的防疫 PCR 測試也已告急.

幾經詢問才找到壢新醫院的即時檢測檔期.

 

終於  6/8 午夜順利起飛, 航渡太平洋, 追逐日出而來.

 

北加州舊金山鄰近幸福鎮的兩個外孫八月底已經開學了.

聖地亞哥的兩個孫兒,也即將在九月一日到學校開課 .

孩子們又擔心我們會讓小孫兒, 帶來可能的風險, 

於是又早早訂完機票,  要我們搭華航, 於安大略起飛回台.

 

八月二十七日華航返抵國門, 開始被安排住旅館隔離兩個禮拜.

九月十二日離開旅館後, 又在家自主管理一個星期.

 

在加州河濱市要搭幾返國的前幾天, 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在旅館靜養的兩個星期, 正好把三個月來的避疫生活,

做個整理, 當然九月份的問候信, 也能夠從容地完成送出?

 

歸國前夕也寫下一首詩

 

[上引]

 

積極入世第一智

來去有無非虛空

既來安之又何妨

莫說無為空空過

 

[下引]

 

然而人算不敵網路算, 整個隔離期間,

正趕上讓我著迷的美國年度網球公開賽.

 

每天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八點, 都在看實況轉播.

 

不只是 US Open , 連芝加哥, 辛辛那提等賽事都有.

 

一輩子從未如此用心全神灌注地欣賞比賽種種.

 

還用手機與長鏡頭相機, 拍下上千張男女主角們的神情.

 

幾乎從早餐到晚餐, 都處在興奮喜悅的情境中.

根本沒有時間上網開機寫信,

自然也沒時間去感受到丁點坐監之苦?

 

兩個禮拜精彩地飛逝,

除了寫下二十幾頁的 [ 電視課堂 ] 札記,

每月份的問候信, 卻是一個字也沒有寫下來?

 

回想我們在加州河濱居防疫的三個月,

正逢 2020 東京奧運開鑼,  也有機會從早到晚,

追著大賽樂此不疲. 還陪著全天下中華子孫,

為我選手們的優異表現, 緊張, 欣喜, 鼓掌, 落淚.

幾個禮拜的時間就如此這般地匆匆過去.

 

沒有賽事轉播或重播的時段, 我們就選網路電影來看.

 

每天兩部到三四部不等.

一部戲, 就好似一個人生故事,

三個月下來, 已經欣賞過, 似乎也參與過,

150 位以上男女主角的人生起伏悲歡.

 

自己也跟著愛恨糾結, 跌宕, 奮起戰鬥, 揮淚, 展歡顏. 

每天時間似乎都填得滿滿的, 比上班時還不得閒 ?

 

兒子女兒每星期都會來渡周末, 孫子們更添熱鬧歡欣.

游泳池畔笑聲滿滿, 烤肉爐上, 山珍海味齊全.

 

即使孩子上班的日子, 我也每天都下池子去活動一下,

曬曬太陽, 採採院子裡的無花果等,

連初中同學們的小型歡敘, 都無暇顧全.

半點不輸七百年前, 義大利瘟疫時,

薄迦丘筆下 [ 十日談 ] 裡的莊園生活,

直可媲美阿彌陀的極樂世界啊!

 

所以, 所以…

 

儘管寫下了七十幾頁的觀劇心得, 與奧運賽事記錄,

可是交代完八月份的問候信之後, 九月的仍是隻字未增.

( 按: 八月的問候信 2021-09 青春之泉, 是 8/31 防疫旅館中送出. )

自主管理期滿後, 想提筆寫信:

 

是談談幾年前關心的兩岸問題嗎?

盡管老美又挑起中美問題的老把戲, 遮掩阿富汗的失敗?

可是太嚴肅又無聊, 還是只把兩岸問題的切入點,

引用幾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智慧, 與哥兒姊妹分享 .

 

兵兇戰危, 非民祉之所倚仰也 . 智者擅取而知止 .

暴虎馮河, 草蜢弄公雞, 貽笑大方爾 .

等大家心情沉澱後, 才繼續那封信吧!

 

[上引]

老子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下引] 

 

這封信, 還是從我的防疫旅館經驗談起吧?

 

楔子:

 

這是兩粒米一般大的芭樂仁。

我在台北防疫旅館第十四天的早上, 早餐後念念不忘的

 

昨天下午完成出機場後的第二次 PCR 採檢。

如果是陽性的話,此刻已經被捉去防疫方艙進行治療了吧?

昨天檢疫巴士的護理人員說:

 

[ 一個禮拜後,會收到檢測報告,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嘻唏。]

 

儘管還有兩天才能出関回家,心情還是輕鬆很多。

十點稍過,突然想吃水菓。電視下的長枱子上有袋水菓,

是姪女和美與侄婿伯恭送來的。

 

巴掌大的芭樂 , 白嫰帶脆, 軟甜 . 人們所謂的泰國芭樂 .

沒用刀切,  咬一口後就中意了. 核心的部分, 入口即化特別美味.

習慣上我都沒把籽仁吐出來, 太麻煩了, 像吃葡萄一樣, 吞了!

 

不同的是, 葡萄籽會先咬破, 芭樂較硬, 就不咬了.

也許 GNC 有賣葡萄籽維他命, 沒聽過賣芭樂籽吧? 哈哈!

 

小孩時大人說吃了水果籽仁, 會從身體長出來?

那時吃水果機會少, 大家都搶著吃, 哪會吐出來呢?

除了西瓜籽, 西瓜太大了, 一時吃不完, 有的是時間吐西瓜籽.

 

今天特別有意, 用舌頭把芭樂籽, 挑出來看看?

 

品種改良過的, 籽很細小, 毫不起眼, 好像是畸形的後代?

或許改良過的芭樂,  根本就不需要靠種子繁衍後代?

 

我回憶起兒時, 茶園裡種的十幾顆芭樂,  開花結果的樣子.

先是在樹梢冒出紫色的小葉芽, 然後才長出小芭樂似的花苞,

等花開後, 不過是指甲大小, 白色, 沒有濃郁香氣,

恐怕只有蜜蜂蝴蝶才知道它們開花了?

 

不知覺之間花落, 只剩下大大醜醜的花萼, 然後小尾指一節,

又瘦又醜又皺的果子, 長出來了.

 

頑皮的孩子們都曾吃過吧? 澀澀苦苦的, 半點都不能吃!

 

電視機前的, 這二粒芭樂籽仁,不幸處在防疫旅館裡。

猜想所有防疫塲所的垃圾,都會送到焚化廠的吧?

因此他們兄弟倆根本沒有落地生根,延續生命的機會。

這場景豈止是十分傷感爾?

 

想起幾十年前,一尾水族箱裡的小丑魚 Nimo。

在主人清理的過程中,跳出水缸,流進了家庭排水溝。

通過公共大排水系統,進入河川,漂流到大海。

最後回到家園的卡通故事 。

 

我們在家裡 吃剩下的芭樂種籽,是否也有機會,

經過垃圾掩埋塲,發酵處理後,成為有機肥,

回到土地去發芽茁長呢?

 

如果處理堆肥的過程中,

有高溫殺菌,精細研磨的工序。

 

那麼種籽們延續生命的機會 ,又更微小了。

真是困難重重啊!

 

[ 一粒種子的生存或消失 ]

 

兒時家裡後院, 菜園裡的芭樂樹有兩丈多高 .

幾十年的老樹, 枝幹扶疏, 主幹像孩子的腰圍般粗.

光滑細緻, 不容易爬, 但也不刺手,

年紀小的可以抱著樹幹, 慢慢爬 .

 

果子成熟時, 四五個孩子, 同時爬上去不同的枝幹採果子.

有的長在尾端採不著, 掉到鄰居的屋瓦上去了.

哥哥們還建了樹屋, 家裡有許多釘柑箱用剩的兩吋板 .

五六個, 七八個孩子, 可以在樹上樹下, 玩一整個下午.

 

芭樂盛產時多到吃不完 .

 

很多孩子相繼爬上樹去玩

也可以午睡在整片的樹影下

小排水溝裡有魚蝦就在腳下

當真是甜蜜的美好時光啊

 

孩子們把芭樂吃光了, 連籽仁一起吞下肚子裡去.

哪有時間想到, 它們要靠甚麼去傳宗接代啊?

 

若說離鄉背井, 開枝散葉, 祖父嘉統公,

年輕時是在中壢經營碾米廠的, 早逝 .

專業產婆的祖母黃氏, 三十六歲生下么兒父親泉水公.

 

於祖父逝世後就寡居, 攜子遷來楊梅, 定居在

鎮公所對面的大華街, 門牌是楊梅庄十六號 .

按: 六年後中華民國才誕生喔!

 

根據本地人主筆的維基歷史, 1899 年楊梅站, 選在現今區公所後段梅山東街上. 1929 年遷到大成路尾巴上的現址 . 那都還是日據時代的老故事.

 

當時楊梅大華街是桃竹苗地區, 南北與水貨的批發市場,

大溪和平港還是淡水往北桃竹山區的大碼頭時,

山里的柑橘, 茶葉, 大陸來的南北貨與舶來品, 

都運來此間銷售批發出去.

 

祖母是很有名望的產婆, 隔壁鍾和貴老先生家 ,

是輕便鐵路的大股東, 後來大成路於民國十八年開通,

十幾戶鄉紳響應政府新街造鎮計畫,

連袂在大成路建立西方巴洛克風格,

兩層紅磚拱廊洋樓.

 

還集資建造一座歐洲宮殿式的楊梅大戲院.

當年鍾家也是戲院的大股東,

還有我家大姊的公公劉阿圳親家 .

那時的楊梅真是酒家, 旅館林立,  建築與工商業鼎盛.

或許祖母早看到這個時代發展的脈絡,

才舉家遷來楊梅庄, 聽說還曾引起族長們的議論?

祖母真的是一位堅強又智慧的偉大跨時代女性啊!

 

父親有三位兄長, 修明伯與修霖伯都在楊梅成家生子,

均早逝 .  說來那倒是我們家, 由祖母領導的第一次遷徙移民 .

 

大哥民國十六年生, 十三歲就上台北讀書, 早晚搭火車通勤

畢業後只短暫時間, 回到故鄉農會任職一年,

又給劉阿燕伯, 請去華南營造廠鋪路造橋一兩年 .

二十歲上下 , 台北大稻埕黃盛蕰姑丈 ( 民前二十年生 ) 長男

玉牋 ( 民國五年生 ) 表哥創立高原西藥房進口日本衛材藥品 .

需要英日文, 懂商業財會, 國際貿易文書的專才, 特地下來楊梅,

請求家父允准, 讓大哥北上為他跨刀.

 

從此大哥就落籍台北, 直到八十五歲往生,

我也是十五歲上成功高中時, 來台北住大哥家 .

直到結婚才搬到金門街一年,  然後岳父在年寧安街置產,

兩個孩子都在那裏度過小學畢業之前的童年歲月.

 

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移民吧?

 

讀東吳大學時, 同學們有一半以上, 是從中南部來的 .

他們除了美濃來的阿鍾外, 很多都不知道有客家人?

台南山上鄉的忠孝, 枋寮的義鵬, 基本上是沒有喝茶習慣的?

儘管一年級開始, 都住在學校宿舍, 接下來的三年在校外租屋,

己乎都是生活在一起, 慢慢的生活起居, 就融成一爐了.

 

有趣的是, 大部分畢業後, 都留在台北就業成家 .

自然也成了另一類的新移民人口了.

當然, 區區在下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

 

也許是這樣的背景

我們移居到美國加州洛杉磯郡時

並沒有太多的挑戰與陌生感

 

 

我不禁認真的想想:

 

1945 年台灣光復, 至 1949 年大陸撤退來台的人口,

根據非正式的推算, 約略是 130 萬人,

並非是最大的民族大遷移 .

 

歷史上還有客家人, 於西元 1127 年前後,

隨宋高宗南遷建都杭州, 進入長江流域後,

號稱有五百萬人, 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漢民族大遷徙.

 

這也都像是一粒種子或是一把種子的故事吧 ?

 

區區在下袁家的老么, 1981 年一家四口,

就取得花旗移民簽證 , 那時並未準備完妥.

 

1987 年才正式移居洛郡阿凱迪亞市 .

龍年生的長女, 正好國小畢業, 在阿凱迪亞中學讀書 .  

學校備有非英語系移民學生的專用課程 , 

約莫一年後就適應了.

 

1992 年長男小學畢業, 也進入姐姐的學校,

讀初中一年級 . 姐姐已經上高二,

兩姊弟相差四歲 .

 

阿凱迪雅中學校風良好, 姊弟倆都先後進入州立大學,

讀資訊工程, 弟弟雙修電子工程 . 這是昔日住在寧安街時,

根本是想像不到的求學環境 .

 

台灣的教育小學開始就要補習 , 大學聯考更是,

補得要死要活 , 都未必能考到公立的大學,

選讀自己喜歡的學系 , 除非是尖子 , 更是難上加難 .

 

就從這一點 [ 公平選擇權 ] 來看 ,

我們的一連串反骨行動是成功的 .

 

加州州立大學的學費是低廉的 , 一年學雜費大約一千五百美元 .

其中買書的錢比較貴, 但學期末多半可以轉賣給學弟妹 .

 

四年順利畢業後 , 也都找到相關專業背景的工作 .

如今皆已成家養育孩子 , 延續家族傳承 .

 

這個暑期兒子才在泡 Jacuci 時

若有所感的問我當初把他們姊弟倆

遷徙來遠鄉異國

是否曾經有過更完整的規劃

 

我想了幾秒鐘就肯定的回說: [沒有 ]

你們可以快樂地讀完初中高中,

不必經過補習 , 就申請到理想的公立大學 .

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 又順利的讀完四年的功課 .

取得一技之長 , 找到理想的工作 .

這整個過程已經是非常完美了 .

 

如今你們都已經各自養育了兩個兒子

以後的就是你們要扛起責任來了

我們並沒有任何的負擔或是壓力

 

倒是有時候會想一想:

 

我們如何能夠成為所謂的移民第二代,

第三代…一直延續成長呢 ?

 

就像兩百年幾十年前 , 我們袁家祖先 , 偕同其他六個家族,

從大陸遷移來台灣桃園大嵙崁溪流域 , 開墾拓建家園 .

我是第十八世, 來台第七代, 你們是第十九世, 來台第八代 .

 

第二十世的芳彥與小湯圓, 已經落地生根 , 今後要健康順利的

成長茁壯, 成為移居美國大陸的第二代 .

 

必須漸漸地融入美國的歷史人文, 得到理想的發展 .

這是我們祖孫三代人 , 共同的挑戰與生命意義 .

 

我和媽媽很有決心把兩粒種子移植到美洲大地

經過了這二十幾年快三十年的考驗也深具信心

你們都已經具備了足以溶入這個種族大熔爐的條件

取得安身立命的基礎與發展能力

 

你們已經成功的養育後代

如何讓他們也能夠得到足夠的養分

健康順利的成長茁壯

這是你我的責任

 

必須及早教育他們

培養他們深刻認知

自己擁有多種文化背景的相對優勢

如何按部就班的持續開發潛能

為迎接多元文化的精采挑戰而投入

 

聯想到世界各洲, 河海交界處 , 繁茂成長的紅樹林.

水筆仔的一生, 長得像大毛筆的樹娃娃,

離開母親後, 落入水裡, 隨波逐流 .

不知道流到哪一處的泥淖中落腳了?

生根茁壯又長成大片紅樹林了!

半個世紀前 , 全人類已經意識到地球村的重大意義 .

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選擇成長環境的權利與機會 .

經歷五六十年風起雲湧的國際社會運動之後 ,

許多人選擇到窮鄉僻壤去為承先啟後而奉獻 .

更多人為打造人間樂土而披荊斬棘奮勇前行 .

 

如今太平洋兩岸三四五…地 ,

已經是互動頻繁的共同生活圈 .

 

希望每一粒種子都可以落在肥沃土地上, 

順利幸福的成長茁壯 .

 

敬頌   健康快樂

 

嗣洋上 9/30/2021  21:24 於中壢書窗